《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学术著作简介 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是一部极具理论深度和现实关怀的法学著作,围绕中国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展开系统思考。全书以“本土资源论”为核心,批判了简单移植西方制度的“变法模式”,主张中国法治应扎根于传统社会文化与现实实践,通过挖掘非正式制度(如习惯、惯例)的价值,实现法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本书初版于1996年,是中国法学界反思法律现代化路径的里程碑式作品,对当代法治理论与实践影响深远。 苏力通过“秋菊打官司”“邱氏鼠药案”等典型案例,揭示了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冲突,提出法律规避并非简单的“违法”,而是社会转型期制度创新的特殊形式。他强调,法治建设不能脱离本土社会结构与文化土壤,需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智慧。书中对司法独立、法律职业化、法学研究规范化等问题的剖析,突破了传统法学的理论框架,为中国法治提供了本土化的理论支撑。 核心观点与经典论述 1. 本土资源论 “法治的建立与形成最需要的是时间,任何制度、规则、习惯和惯例的形成都需要时间。中国法治之路必须依靠人民的实践,而非学者或立法者的设计。” 2. 法律规避的合理性 “法律规避并非单纯的违法,而是当事人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的理性行为。它可能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促使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与融合。” 3. 变法模式的局限 “单纯依靠立法移植西方制度,忽视本土资源,可能导致法律与社会脱节。法治需回应社会需求,而非仅追求形式上的‘与国际接轨’。” 4. 司法的双重角色 “法院不仅是纠纷解决机构,更是国家权力渗透的工具。基层司法的非正式策略(如调解)反映了法律运作的复杂逻辑。” 5. 法律多元的现实 “中国社会存在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多元并存。二者的冲突与妥协是制度演进的动力,国家法需保持必要的权威,同时尊重民间规范的合理性。” 6. 法治的渐进性 “中国法治建设需正视城乡差异。农村社会的转型为规则治理创造条件,但改革不能脱离本土社会基础。” 7. 法学研究的本土化 “法学应摆脱对西方理论的依赖,关注中国实践,通过交叉学科研究提炼本土经验,形成具有解释力的理论。” 8. 司法独立的本土语境 “中国法官的‘独立’受制于多重因素,需通过制度设计平衡专业化与社会需求,而非简单模仿西方模式。” 9. 权利的相互性 “权利冲突的本质是利益权衡。法律需在保障个体权利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间寻求平衡,而非预设某一权利绝对优先。” 10. 法律的地方性知识 “法律是地方性知识的产物。基层法官需依赖地方性知识解决纠纷,这种知识构成司法运作的现实基础。” 与前两本著作的关联 • 《西窗法雨》:以西方案例阐释法理,侧重法律文化的启蒙;本书则转向中国本土,探讨法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 《送法下乡》:聚焦基层司法的具体运作;本书从宏观理论层面深化分析,提出法治需扎根本土资源的系统性主张。 学术价值与影响 本书打破了法学研究的教条化倾向,推动中国法学从“立法中心主义”转向“司法中心主义”,强调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其对“本土资源”的重视,为理解中国法治的实践逻辑提供了独特视角,至今仍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