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力"编著的书籍

26-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苏力所著的《送法下乡》是一部聚焦中国基层司法实践的经典著作,通过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揭示了中国农村法治建设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本书以“送法下乡”为切入点,探讨了国家权力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过程,剖析了基层法院在纠纷解决、制度运作与知识生产中的独特逻辑。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如陕北收贷案、耕牛纠纷等),展现了基层法官在正式法律与民间习惯、制度规则与地方实践之间的艰难平衡,提出了“法治本土资源”理论的深化思考。 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分析基层司法制度(如审判委员会、法院行政管理);第二编探讨司法知识与技术的地方性特征;第三编聚焦法官群体与法律人角色;第四编反思研究方法。苏力指出,中国基层司法并非简单的规则适用,而是通过非正式制度、实用主义策略与地方性知识实现纠纷解决,这种实践既受制于乡土社会的熟人网络,也推动着国家法治的渐进式发展。本书挑战了传统法学对“司法独立”的理想化想象,强调法治建设必须扎根于本土社会结构与文化土壤。 经典论述与精彩片段 1. 权力下乡的逻辑 “送法下乡是国家权力试图在其有效权力的边缘地带以司法方式建立或强化权威的努力。乡土社会的空间特性(如地理分散、熟人网络)导致国家权力的松弱,基层司法需通过‘集中优势兵力’重构局部支配关系。” 2. 司法的双重职能 “法院不仅是纠纷解决机构,更是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组成部分。司法下乡既是法律实践,也是政治实践,其目标包括规则确认与权力渗透的双重任务。” 3. 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审判委员会制度在基层法院中承担着多重功能:制约法官权力、统一司法标准、分担决策风险。其存在反映了中国司法专业化不足与社会转型期的制度需求。” 4. 纠纷解决的实用主义 “基层法官更关注纠纷的实际解决,而非单纯规则适用。例如,通过调解规避法律空白,或结合地方习惯创造性解释法律,以‘保一方平安’为导向。” 5. 法律与地方性知识 “法律是地方性知识的产物。基层法官需依赖村干部等‘地方性知识载体’获取具体信息,这种知识的地方性构成司法运作的现实基础。” 6. 事实争议的构建性 “司法中的‘事实争议’常被法律概念重构。例如,将民间‘搭伙’界定为‘共同共有’,本质是通过法律术语包装非格式化的社会现实。” 7. 司法的格式化困境 “现代司法依赖社会生活的格式化(如契约文本、书面证据),但乡土社会的非格式化特征(如口头协议、非文字记录)导致司法运作的摩擦与变通。” 8. 法官的知识生产 “基层法官的知识来源于实践经验,而非书本理论。例如,通过‘炕上开庭’适应熟人社会的纠纷处理需求,形成独特的司法技术。” 9. 法治的渐进性 “中国法治建设需正视城乡差异。农村社会的转型(如货币流通、市场发展)为规则治理创造条件,但司法改革不能脱离本土社会基础。” 10. 司法研究的方法论 “法律社会学研究需关注‘行动中的法’,而非仅停留在法条分析。通过田野调查揭示制度运作的实际逻辑,才能理解法治的真实困境与可能路径。” 11. 习惯与制定法的互动 “法官常穿行于制定法与习惯之间。例如,在赡养纠纷中,既依法律确认义务,又结合地方惯例细化支付方式,实现‘合情合理’。” 12. 司法独立的本土语境 “中国法官的‘独立’受制于多重因素:熟人社会的人情压力、行政干预、职业素质局限。审判委员会等制度实际成为法官规避风险的‘保护壳’。” 本书以冷峻的笔触解构了法治现代化的浪漫想象,揭示了中国基层司法的复杂生态,为理解中国法治的实践逻辑提供了深刻洞见。无论是法学研究者还是实务工作者,均可从中获得对中国法律运行的本土化认知。

02-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学术著作简介 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是一部极具理论深度和现实关怀的法学著作,围绕中国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展开系统思考。全书以“本土资源论”为核心,批判了简单移植西方制度的“变法模式”,主张中国法治应扎根于传统社会文化与现实实践,通过挖掘非正式制度(如习惯、惯例)的价值,实现法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本书初版于1996年,是中国法学界反思法律现代化路径的里程碑式作品,对当代法治理论与实践影响深远。 苏力通过“秋菊打官司”“邱氏鼠药案”等典型案例,揭示了国家制定法与民间法的冲突,提出法律规避并非简单的“违法”,而是社会转型期制度创新的特殊形式。他强调,法治建设不能脱离本土社会结构与文化土壤,需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智慧。书中对司法独立、法律职业化、法学研究规范化等问题的剖析,突破了传统法学的理论框架,为中国法治提供了本土化的理论支撑。 核心观点与经典论述 1. 本土资源论 “法治的建立与形成最需要的是时间,任何制度、规则、习惯和惯例的形成都需要时间。中国法治之路必须依靠人民的实践,而非学者或立法者的设计。” 2. 法律规避的合理性 “法律规避并非单纯的违法,而是当事人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的理性行为。它可能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促使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与融合。” 3. 变法模式的局限 “单纯依靠立法移植西方制度,忽视本土资源,可能导致法律与社会脱节。法治需回应社会需求,而非仅追求形式上的‘与国际接轨’。” 4. 司法的双重角色 “法院不仅是纠纷解决机构,更是国家权力渗透的工具。基层司法的非正式策略(如调解)反映了法律运作的复杂逻辑。” 5. 法律多元的现实 “中国社会存在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多元并存。二者的冲突与妥协是制度演进的动力,国家法需保持必要的权威,同时尊重民间规范的合理性。” 6. 法治的渐进性 “中国法治建设需正视城乡差异。农村社会的转型为规则治理创造条件,但改革不能脱离本土社会基础。” 7. 法学研究的本土化 “法学应摆脱对西方理论的依赖,关注中国实践,通过交叉学科研究提炼本土经验,形成具有解释力的理论。” 8. 司法独立的本土语境 “中国法官的‘独立’受制于多重因素,需通过制度设计平衡专业化与社会需求,而非简单模仿西方模式。” 9. 权利的相互性 “权利冲突的本质是利益权衡。法律需在保障个体权利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间寻求平衡,而非预设某一权利绝对优先。” 10. 法律的地方性知识 “法律是地方性知识的产物。基层法官需依赖地方性知识解决纠纷,这种知识构成司法运作的现实基础。” 与前两本著作的关联 • 《西窗法雨》:以西方案例阐释法理,侧重法律文化的启蒙;本书则转向中国本土,探讨法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 《送法下乡》:聚焦基层司法的具体运作;本书从宏观理论层面深化分析,提出法治需扎根本土资源的系统性主张。 学术价值与影响 本书打破了法学研究的教条化倾向,推动中国法学从“立法中心主义”转向“司法中心主义”,强调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其对“本土资源”的重视,为理解中国法治的实践逻辑提供了独特视角,至今仍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