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华"编著的书籍

39-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由陈瑞华撰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学术演讲集,初版于2007年4月推出,后经修订完善,愈发凸显其深刻见解与重要意义。陈瑞华教授作为北大法学院的杰出学者,长期深耕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等领域,在法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为本书奠定了深厚的专业基础。 书中收录了十一篇演讲实录,涵盖了法律入门知识、职业技能训练以及法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对法律从业者、法学生以及对法律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均具有极高的启发性。 陈瑞华教授指出,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涵盖多个关键层面。其一,具备一套完整且独特的概念体系,诸如民法中的“法人”“自然人”,证据法里的“证据能力”“证明力”等,这些专业概念是法律人进行逻辑思考与案件分析的必备工具。其二,拥有独立的价值理念体系,法律规则并非孤立存在,其背后蕴含着基本原则、理念与价值标准,它们决定了法律规则的架构与发展方向,像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便是对人权保障和司法公正价值的彰显。其三,存在独特的逻辑推理方式,法律人通过严谨的逻辑推导来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例如刑法中需严格依据犯罪构成要件判定犯罪行为,这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其四,在证据问题上有着特殊考量,法律人注重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与真实性,以证据为基石构建案件事实。其五,包含独特的责任分配体系,在法律制裁方式等方面遵循特定规则。 在当今社会,法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掌握法律知识、了解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法律初学者构建系统的法律思维,助力法律实务人士提升职业技能,还能为法学研究人员带来学术灵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14-看得见的正义

《看得见的正义》是法学家陈瑞华的法学随笔集,2000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初版,后经修订再版,以通俗笔触阐释程序正义的法理内涵,是法律普及与思想启蒙的经典之作。 全书以“程序正义”为核心,从“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一古老法谚切入,拆解程序的独立价值。作者通过对比中外法律案例——如苏格拉底之死中程序与结果的悖论、中国古代“刑讯逼供”与现代证据规则的冲突——揭示程序正义如何制约权力滥用、保障个体权利。 书中对“沉默权”“无罪推定”“控辩平衡”等概念的解读尤为深刻。例如,作者以“你有权保持沉默”的美式米兰达警告为引,剖析其背后“防止自证其罪”的程序逻辑,进而反思中国刑事诉讼中“如实供述”义务的历史局限。同时,书中批判了“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指出忽视程序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甚至比实体不公更损害司法权威。 陈瑞华擅长将专业法理融入现实议题,如讨论“刑讯逼供为何屡禁不止”“辩护律师的角色困境”等,既展现程序正义的理论根基,又直指中国司法实践的痛点。文字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既有对西方法律原则的溯源,也有对本土司法改革的思考,使读者既能理解“看得见的正义”的历史脉络,也能感知其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该书不仅为法律从业者提供了理论参照,更让普通读者认识到:程序的正当性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法治文明的基石,关乎每个人的权利保障。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