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

44-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是费孝通基于1936年在江苏吴江开弦弓村(“江村”)的田野调查写成的博士论文,1939年以英文出版,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本土化的里程碑著作。它首次以“微型社区”解剖的方式,揭示了传统农业社会在现代化冲击下的生存图景。 全书以“土地、蚕丝、家庭”为核心,构建了江村的经济生态分析框架。费孝通从水稻种植的“土地-劳力”配比切入,展现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人均耕地不足与家庭劳动力过剩的矛盾,使村民陷入“半饥半饱”的常态。而作为副业的蚕丝业,本是平衡生存的关键,却在机器工业冲击下衰落——传统缫丝技术被淘汰,新式工厂剥夺农民议价权,导致农村资金链断裂,引发土地典当、家庭裂变等连锁反应。 费孝通尤为关注经济变迁中的**家庭制度转型**。他细致记录了“分家”习俗对财产分配的影响,分析“父权制”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松动:年轻媳妇因参与工厂劳动获得经济独立,传统宗族权威逐渐弱化,婚姻自主意识萌芽。这种“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的联动分析,打破了对“东方家庭”的静态想象。 书中还暗藏对“乡村振兴”的早期思考。费孝通指出,江村的困境并非孤立,而是中国农村“内卷化”的缩影——在人口压力下,农业生产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陷阱。他提出的解决方案颇具前瞻性:通过合作化改良蚕丝技术以提升附加值,建立农村信用体系缓解高利贷剥削,在保留家庭经营灵活性的同时引入现代组织模式。 该书的学术价值远超其篇幅。它开创了“社区研究”的中国范式:以小见大,既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泛,又通过“类型比较”(如将江村与云南禄村对比)揭示普遍性规律。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其“为人类学家研究文明社会打开了新道路”。 更珍贵的是其**方法论启示**:费孝通拒绝将西方理论硬套中国现实,而是用“蹲点观察”捕捉生活细节——从村民每日的劳动时长到蚕丝交易的手势暗语,从婚礼聘礼的计算到分家时的争吵调解,这些鲜活素材让“经济”回归人的日常实践,也为后来的“乡土中国”系列研究奠定了实证基础。 如今重读,书中对“传统与现代”“局部与整体”的辩证思考,仍为理解中国乡村变迁提供着深刻镜鉴。

13-法哲学原理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晚年的政治哲学代表作,系统阐述了其法哲学体系,将法律、道德与国家制度纳入“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框架,展现了对现代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 全书以“自由意志”为核心,认为法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即自由的外在实现)。黑格尔将法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抽象法**:通过所有权、契约等制度,确立个体对外在事物的自由支配权,强调形式上的平等。 - **道德**:自由意志向内发展,体现为个体的善恶观念、责任意识,关注主观动机的正当性。 - **伦理**:自由意志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中达到具体实现。其中,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最高阶段的自由形态,既超越个体任性,又包容市民社会的多元利益。 黑格尔反对契约论的国家观,认为国家并非个体意志的人为结合,而是客观精神的必然产物,具有超越个体的伦理价值。他肯定君主立宪制,主张权力划分(立法、行政、王权)需在统一体中实现辩证平衡,既批判极端民主制的混乱,也否定绝对专制的僵化。 书中对市民社会的分析极具洞见:它是个体利益与社会分工的领域,需通过警察与同业公会调节矛盾,但最终需依赖国家整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与秩序。这一观点为后来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提供了重要参照。 《法哲学原理》以辩证逻辑构建了法与国家的哲学体系,虽因强调国家至上性曾被曲解为集权辩护,但其中对自由、伦理与制度关系的探讨,深刻影响了现代政治哲学与法学理论的发展。

09-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代表作,以宏大的视野探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被誉为18世纪政治哲学与法学的里程碑。 全书核心是“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政体、气候、宗教、人口、习俗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这种整体观打破了传统对法律的僵化认知,开创了从社会环境视角研究法律的路径。 书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三权分立”理论: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主张三者相互独立、相互制衡,以防止权力集中导致的专制。这一思想为现代民主政体设计提供了核心框架,深刻影响了美国宪法的制定。 孟德斯鸠还系统分析了不同政体的特质:共和政体依赖公民美德,君主政体依靠荣誉制衡,专制政体则以恐惧维系。他批判专制制度的腐朽,推崇英国式君主立宪制,认为其通过权力制衡实现了自由与秩序的平衡。 此外,书中探讨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提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强调自由并非不受约束,而是源于法律的合理界定。他还关注民事、刑事立法的细节,主张法律应体现人道精神,反对酷刑与宗教迫害。 《论法的精神》以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与深刻的制度洞察,构建了现代政治与法律思想的重要基石,其对权力制衡、法律适应性的论述,至今仍是理解现代国家治理的关键文本。

06-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政治哲学经典,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命题开篇,探讨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与社会秩序的构建逻辑。 卢梭认为,原始社会中人类享有天然自由,但随着私有制出现,不平等加剧,个体自由被压迫。为摆脱这种困境,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让渡部分权利,共同组建“主权者”(即国家),而个人则在服从集体意志的同时,获得法律保障的“公民自由”与“道德自由”。这一契约的核心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且无人凌驾于契约之上。 书中提出“公意”概念——它并非个体意志的简单叠加,而是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体现,是国家合法性的基础。主权属于人民,不可分割、不可转让,政府只是执行公意的工具,若违背公意,人民有权推翻它。这一思想为现代民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石,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 卢梭还讨论了法律的性质,强调法律应体现公意,平等适用于所有公民,且需经全体人民同意。他反对君主专制,也警惕多数人暴政,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美德,维系社会契约的平衡。 《社会契约论》以激进的平等观与人民主权思想,颠覆了传统君权神授的观念,成为近代政治思想转型的里程碑,其理念至今仍在塑造着现代国家的治理逻辑。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