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45-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

《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是人类学家王铭铭融合历史学与人类学视角的代表作,以“乡土”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的历史纵深与文化肌理。书中收录了作者对福建、浙江等地乡村的田野调查心得,打破了传统史学与人类学的学科壁垒,展现出“在地方中见历史”的研究范式。 王铭铭的核心关怀在于:如何超越“传统-现代”的二元叙事,理解乡土社会的内在逻辑?他通过剖析乡村的宗族组织、民间信仰、仪式实践,揭示乡土并非静态的“传统遗存”,而是“活的历史”——村民通过祭祖、庙会、风水实践等方式,不断重构着对过去的记忆,也持续回应着外部社会的变迁。例如,他在福建乡村的调查中发现,宗族祠堂既是血缘纽带的象征,也是地方权力博弈的场域,其修建与重修的过程,暗合了明清至民国的地方治理变迁。 书中对“乡土知识”的挖掘尤为深刻。王铭铭批判将民间习俗简单归为“封建迷信”的认知,强调风水、占卜、地方神祇等构成了村民的“生存智慧”——它们不仅是精神寄托,更蕴含着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策略、对社会秩序的隐性规范。如浙东乡村的“水神崇拜”,既反映了稻作农业对水利的依赖,也折射出不同村落间的资源分配机制。 在方法论上,王铭铭倡导“历史民族志”:既像人类学家那样“深描”田野细节(如一场婚礼的仪式流程、一次宗族会议的对话记录),又像历史学家那样追溯其历史源流(如某个习俗如何在明清地方志中记载、又在民国时期发生变异)。这种双重视角,让“乡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可触摸的生活实践。 他还反思了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的当代意义,指出“礼治秩序”在现代性冲击下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重构——乡村的“人情社会”与市场经济、宗族网络与基层治理,形成了复杂的互动与妥协。书中对“地方性知识”与“大历史”关系的探讨,为理解中国乡村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超越线性史观的思路。 这部“札记”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既有对理论的思辨(如对福柯、萨林斯等学者的对话),也有田野调查的鲜活叙事(如与老村民的闲聊、对古村落空间布局的观察)。它让读者看到:乡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乡村”,更是理解中国社会深层结构的密码,其历史韧性与文化创造力,始终在塑造着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Github | Docker | Project